查看原文
其他

技术推动下的混合学习,正在推动各国建设终身学习社会

编辑部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 2023-12-16


全文约2800字,阅读需7分钟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根据相关学术研究,当前,职业更换时间缩短到五年,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毕业后,基本五年就会换一份工作,或者,一个人在职场所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基本五年就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布《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时指出,现代生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即乐于改变,愿意终身学习。

一部分不满足传统学校里“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学习者,开始主动抛弃旧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学习者也意识到,未来将会有三大学习体系:其一,从小学开始的,校内正式学习与校外个人学习的混合式学习体系;其二,社会、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的新课程体系所形成的新型大学体系;其三,通过混合式学习环境与微证书建立的面向终身学习的新型体系。


终身学习的需求,也在呼吁供给的升级,比如混合教学和课程创新。


终身学习社会,其实就是混合学习空间下的社会。面向未来的学习,一定是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进行的教与学。一些国家已经采取措施,以应对终身学习趋势。疫情之后,新加坡的中学每周有一天改为在线学习。学生们需要早早学会,如何有效管理自己在校内的正式学习和在校外的非正式学习。


作为高校教学发展的风向标,由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的《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提出了六项将对高等教育教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与实践:用于学习分析的人工智能(AI for Learning Analytics)、用于学习工具的人工智能(AI for Learning Tools)、混合学习空间(Hybrid Learning Spaces)、混合/远程学习模式主流化(Mainstreaming Hybrid / Remote Learning Modes)、微认证(Microcredentials)、混合/远程教学的教师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Hybrid / Remote Teaching)。


而当下亟需探讨的,是如何在混合式学习环境下进行课程创新。


7月8日,以“混合教学环境下的创新课程建设”为主题的云端交流会举办,数万名观众通过ClassIn在线参会,来自高校和企业的多位专家就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孙华指出,AI/大数据/机器学习、5G通信/智能终端等的发展,正昭示着数字化、智慧化教育时代的来临。知识生产、传播的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已经改变,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由此,跨界创新便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国内的顶级学府,北京大学已经率先积极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孙华介绍,北京大学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创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型学习空间,包括打造智慧教室、启动“全球课堂”项目等;(2)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形式有专题培训、建设研修平台与学习资源、培育人工智能改进教学的应用案例等;(3)推进教师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建立北大教师教学档案袋平台;(4)建设人工智能研究院与国际机器学习研究中心,并发布《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实验班培养体系》;(5)推进教师服务和管理系统建设,对个人服务、公共服务、行政办公等做了有序集成;(6)服务地方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包括建设虚拟教研室、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大学等。


翼鸥教育创始人兼CEO宋军波提到,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其内涵确实发生了变化,究其原因,一是技术的进步使得某些在线教学活动的效果得到了突破,二是疫情之后,学习者(包括学校中的学习者和职场中的持续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强调,不应总是基于取得好成绩的短视思维来评估教学,而应基于知识框架,从拓展学习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未来的课程建设。“混合式学习环境的本质是让学生遇见真实的世界,遇见更多的思想,产生冲撞、讨论、思索,从而促使学生打破物理障碍形成的认知障碍,进一步探索更多未知。”


开展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必选项。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晓锋认为,无论是从政策层面、技术层面、还是现实层面看,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混合教学都是每个教育从业者必须要重视和掌握好的手段。“毫不夸张地说,原来还可能有选择,现在则是必须选择信息化技术与数字化工具的常态化应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主要从微观的教与学层面表达了对混合式教学的思考。她指出,学习中有三个非常关键的要素: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学习评价。技术要促进有效教学,就需要提高各个要素的有效性。目前,在获取海量学习资源、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以学习数据等为参考开展学习评价上,混合式学习环境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但老师们也要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以下角度优化课程设计:教学时,应该选取哪些学习内容,内容如何分布?应该布置哪些任务,这些任务是在培养学生的低阶能力还是高阶能力?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的评价可以推进学生持续改进吗?


“以技术变革学习方式,根本是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河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朱显峰介绍了河南大学开展实践实验类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经验。河南大学推出了定制的实验教与学系统,课前,学生进行线上预习,学习资源一方面来自老师搜集整理的优质线上教育资源,一方面来自老师自主录制的视频课;对线上预习情况进行考评后,则可以预约线下实验课,进入实操环节,并开展线下的研讨、探究。最终的考核会综合线上预习考核情况、线下实操考核情况,以及本门课的习题、实验报告等的完成情况。


同时,河南大学也在积极推动更多综合性和创新性内容进入实验课程,这类实验区别于验证性实验,可以成为构建符合“两性一度”标准的实验课程的有益尝试。


孙华指出,只有数字化学习工具规模化、产业化,才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他期待,在国内教育科技的发展下,能推动实现融合、精准、创新、开放的教育,希望中国教育能在国际上起到引领作用。


交流会的主办方——翼鸥教育,也在用其研发的教育科技产品来回答“混合教学环境下的创新课程建设”这一问题。围绕终身学习、混合教学与课程创新,翼鸥教育形成了ClassIn教与学一体化平台、LMS学习管理系统、TeacherIn课程共建社区、ClassIn X 智联教室等产品矩阵和解决方案。

 


《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还提到,高等教育机构及其所采取的教学实践,在许多方面都是所处的大环境的产物。全球疫情对人类生活、学习空间和行为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正在加速高等教育的变革。高等教育正在从疫情初的“紧急的线上教学”转变为“常态化的混合教学”。


此外,时代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的未来人才培养和创新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和学习也正在被重新定义,“信息、理解、技能、态度、价值观等都是知识”,“联通即学习”。面向未来的教与学,正在加速到来。




深度丨《2022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发生巨变?


深度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成熟度模型


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走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


清华大学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内涵、主要实施方式与建议


关于我们:

“高校教学创新100人”由产学研媒等多方人士共同发起,聚焦高校教学创新与高校老师成长,致力于提供高校领域前沿、向上的内容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读者交流群



联系我们:

王慧  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HofMarchbh

张沉浮  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